近代力学系举办科研育人师生座谈会

时间:2023-04-24浏览:28

422日下午,近代力学系科研育人师生座谈会在西校区力学四楼201会议室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近代力学系主任何国威研究员、孙德军教授、近代力学系执行主任李二强教授、教学主任王海龙特任教授和近40本科生代表参加了本次座谈会。座谈以科研育人为题,邀请何国威院士结合自身科研经历,向同学们讲述科研创新的重要性、分享人才培养的心得体会,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座谈会现场气氛温馨而热烈,学生代表们畅所欲言、踊跃提问。张旭同学提问:研究所招生重点关注学生哪方面能力、在高校与研究所读研的主要区别是什么?何院士表示:中国科大学子普遍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基础;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使得大家学会了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中国科大学子的两大优势。与高校相比,在研究所读研,导师与学生之间除了师生关系,还有同事关系。科研院所能更快地锻炼学生的工作能力、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和责任意识。何院士鼓励大家勇于迎接新环境、接受新挑战,不断淬炼自己,有所成就。王润祺同学提问:学生该如何与导师高效沟通?何院士表示:首先是锻炼自己成为更好的交谈者,对问题从如数学、物理、力学等不同角度深思熟虑,再根据具体交流对象选择合适的角度、简洁地阐述清楚自己的想法;其次是培养问题意识,要“追着”老师讨论重要问题,这有助于双方对问题进行深度思考、避免蜻蜓点水式交流。雷逸阳同学提问:国内与国外的顶尖力学高校之间有何差异?何院士回应:国内数个高校、科研院所的力学研究已处于世界一流水平,但在一些方面与国外顶尖高校存在差别。比如,从统计物理出发研究流体力学,需要较好的物理学基础;另外,实验流体力学的技能需要长期积累,实验是一个Know-how问题。这些都值得向国外学习。


何国威院士与同学们交流


孙德军教授与同学们交流


周前宇同学提问:科研工作者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品质?何院士回应:科研就是在未知体系中探寻确定性结果,注定需要相对较长时间。因此,“坚持”是科研者的核心素质与能力,且可以通过训练得以强化。同时,校内有众多老一辈科学家的塑像,同学们应多多瞻仰,学习前辈的人格风范与科学素养。马宏宝同学提问:刚接触科研的学子,往往深感科研知识、技能等储备不足,需要打下足够的基础才能开始科研吗?何院士通过生动的例子回应:并非读完《朗道十卷》,才能开展理论物理学研究。新知识产生速度越来越快,本科阶段结束后,往往就没有系统性学习的机会了。同学们要学会学习,坚持在干中学、学中干。王润祺同学提问:对于力学这样的传统学科,哪些是重要的研究方向,或者说力学目前的风口在哪里?何院士建议首先选择一个宽的研究领域,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另外,要选择力学的核心问题做出重大突破,例如流体的湍流和固体的本构;要抓住前沿交叉学科的机会开辟新的领域;要抢占学科热点的阵地取得重大成果。座谈会中,同学们还就二级学科选择、学科交叉、就业、人工智能等方面提出问题,何院士一一进行了现场解答与深入交流。


王润祺、雷逸阳、马宏宝、林信达同学提问交流


孙德军教授对同学们提出三点建议:从理念上做出改变,正如何院士提到的“在干中学、学中干”,尽早进实验室、接触科学研究;从事科研需要的品质还包括对探索未知的爱好、对研究领域的热爱、独立判断的思想等,有志于此的同学要做好调研、做准判断;多找机会去所属领域世界顶级课题组去看、去学习、去比较,开阔视野、拓展思路。


座谈会最后,何院士与同学们分享两点:不要过多纠结自己是否适合从事科研,想都是问题,干才有答案。近代力学系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同学们要对自己充满信心;湍流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宽领域问题,欢迎感兴趣的同学座谈会后继续深入交流。


此次座谈会为师生构建了有效交流平台,符合中国科大“教师要回归传道授业解惑、科研要回归探索和创新”、以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为中心的一流本科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座谈富有成效,在师生的欢声笑语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