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工程科学学院执行院长陆夕云教授(院长、执行院长访谈之六)
中国科大工程科学学院成立于1998年,由当时的力学和机械工程系(现恢复为近代力学系)、精密机械与精密仪器系、热科学和能源工程系组成。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的支持下,学院逐渐形成了完整的培养体系和学科体系,确立了工程科学系科鲜明的办学特色。近日,学院执行院长陆夕云教授接受新闻中心记者采访,介绍了工程科学学院的发展历程和目标。
理念源自钱学森先生
“从学院的名称‘工程科学’就可以知道,学校在1998年组建工程科学学院的根本理念源自于钱学森先生1958年创建力学系的思想。”关于工程科学学院的定位,陆夕云认为,“工程科学”也可称为“技术科学”,是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之间的桥梁。科大建校时诸多系科定位于工程科学,这些系科与传统的工学院的相关系科是不同的,深刻体现了科大先进的办学思想之一,就是“理工结合”,也即“科学与技术相结合”。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工程科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向工程科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工程科学学院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组合相关的系科而成立的。”陆夕云说:“成立学院的目的就是要整合有限的资源,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尤其是促进工程科学与高新技术之间的交叉融合。”
基础厚实、成果丰硕
学院成立以来,非常重视学科建设,学院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分别为力学、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仪器科学与技术,其中力学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二级学科博士点有8个,其中流体力学和固体力学是国家重点学科,工程热物理、精密仪器及机械是省重点学科。学院还设有2个博士后流动站,分别为力学、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
工程科学学院相关学科的科研工作不断发展,已积累了雄厚的基础,取得了丰硕成果。据不完全统计,从2000年以来,已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余项(包括重点基金和杰出青年基金),国家863、973等高科技项目40余项,国家大科学工程(Lamost的焦面光纤定位部分)1项,其它各类科研项目300余项。工程科学学院所属各系的相关学科自1978年以来先后获得3项国家级科研成果奖,40余项中科院及省部委级科研成果奖。
在中国一代工程科学宗师和著名科学家的关怀和培养下,在科大优良校风的熏陶下,科大工程科学学科的师资队伍迅速成长,有不少已成为在国内外学术界和教育界的著名专家。近十余年来又吸收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充实到师资岗位(包括从国外引进),从而形成了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目前工程科学学院有教授39名,其中两院院士4名,长江学者1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入选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2名,入选中科院人才项目入选者计划者9名。另外,工程科学学院还有一支以技术人员为基础的强有力的技术支撑队伍。
创建世界一流的工程科学学院
在谈到工程科学学院未来发展时,陆夕云说:“学院的使命是致力于工程科学新知识的发现和应用,培养学术领军人才及产业领袖;学院的目标是使学院有重大应用前景的基础性、战略性研究成果得到国际同行的广泛认同,发明的先进技术被产业广泛应用,培养的专门人才得到社会广泛欢迎,创建世界一流的工程科学学院;学院的发展战略是依托科大综合学科优势及广泛的国际影响,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需求,聚焦未来尖端新技术的前沿学科和交叉学科,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实现学科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上述考虑,根据学校的发展战略部署,学院高度重视发展规划的制订,针对学院的发展规划进行了多角度的思考和多层次的讨论。目前学院有4个一级学科,按学科分析对比国内外标杆学科,聚焦学科发展前沿,注重学科交叉和学科新生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制订了学院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学院将以“985工程”建设为契机,在提升学科总体水平上下功夫,着力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加强科研平台建设,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创建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和谐的人文环境。
在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寻找学科发展新的生长点上,学院采取了一系列积极举措。陆夕云说,力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基础科学,其发展始终受到国家需求的驱动。从加州理工等国际最高水平力学学科的学术动态看,一个主要的发展趋势是与材料、能源、健康和现代化建设等领域密切结合。
陆夕云认为,目前,可再生能源、太阳能热利用、生物质能以及节能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与国家的新能源战略紧密相关,这也为工程热物理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生长点。仪器仪表工业是世界发达国家优先发展的先导产业,仪器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与其他多个学科的发展密切相关,是跨学科的复合技术,这些都为学院精密机械与精密仪器系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广泛领域和新的生长点。学院已形成一些优势学科和领域,在解决国家重大需求和聚焦学科前沿的同时,将进一步加强学科交叉和发展学科新的生长点,从而促进学科整体实力的不断发展和提升。
要引进“大牛”,更要关注“孺子牛”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陆夕云说,最近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为了实现学科的跨越式发展,学院一直高度关注“第一资源”的争夺。从目前的状况看,由于工程技术学科的高端人才有更多、更好的就职机会,与其他学科相比,这给我们引进高端人才带来了更大的难度。所以,我们要不断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通过各种途径建立人才库和日常沟通机制,采用各种方式去积极、主动、用心地吸引德才兼备的人才。
“经过很多老师的共同努力,今年学院引进和择优的‘人才计划’有3人。”陆夕云说,当然,在我们大张旗鼓地引进人才的同时,也高度重视如何去稳定和培养在校的人才,如何去激励辛勤工作的老师。我们需要放眼世界引进“大牛”,更需要关注科大校园的这群“孺子牛”,这样我们的各项事业将会“牛上加牛”。
“所系结合”创办英才班
说到学院培养的人才,陆夕云很欣慰。他说,工程学院人才培养的目标是研究型工程师和科技英才。长期以来,学院培养的毕业生深受社会认可和欢迎,他们中的一些人已成为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和领导者,其中有7名毕业生当选为“两院”院士。目前,学院创办了“钱学森力学英才班”和“王大珩光机电科技英才班”,这是我校创造性地实施“全院办校、所系结合”方针,通过科教紧密结合的创新模式培养科学与工程领域的高层次拔尖人才的重要举措之一。在培养方面,英才班采取本硕博贯通、长周期培养和“两段式”培养新模式。我们希望通过英才班的建设,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有效地加强“所系结合”,达到“所系双赢”的效果。
陆夕云说,在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设计与实施方面,学院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研究生院的关心指导下,学院组织老师认真评选、检查、指导和总结。通过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实施,提升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营造了研究生的创新氛围,提高了研究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吸引校内外优秀生源。
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
“学院在科研方面体现了工程和科学结合的特色,取得了不少成绩。”陆夕云介绍说,在大科学工程LAMOST研制方面,学院的研究团队首次提出了分区并行可控式光纤定位方案,并圆满完成了LAMOST光纤定位装置的研制,为LAMOST工程的顺利完成立下了“汗马功劳”。最近,以中科院太阳能行动计划为契机,在校领导的直接领导和参与下,学院筹建了“中科院太阳能光热综合利用研究示范中心”,成为中科院太阳能行动计划中布局的五个太阳能研究中心之一。研究中心建成后,将充分利用现有学科的积累,开展与光热电相关的科技研发,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太阳能光热研究平台,引领国家太阳能光热综合利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发展。
与此同时,学院还积极参与航空航天、石油开采和高速铁路等领域的国家重大科技工程,并取得一定的成效。在服务区域经济方面,学院积极争取参与“合芜蚌综改区”建设,以“学术优先”为根本,解决工程实际中的关键科技问题。
“我们需要进一步根据工程技术学科的特点,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带动科学研究更有效地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区域经济服务。”陆夕云说。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闻中心记者采访报道)